本文转自:西海都市报大圣配资
探访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站
211只动物在这里重获生机
西海新闻记者 季蓉 文/图
“大家请看大圣配资,这只正在康复的是荒漠猫。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也是中国唯一的特有猫科动物。在青海大部分区域,都能记录到它们的踪迹……”7月23日,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内,站长马存新向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青海主题采访团记者介绍被救助动物的情况。
这座位于祁连县阿咪东索景区内的救护繁育站,是我国唯一建在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救护机构。
救护繁育站院内,两只岩羊正低头啃着青草,一只岩羊幼崽和一只狍幼崽悠闲地四处漫步。这些平日里在岩石间穿梭的岩羊,见有人来,竟纷纷凑上前来,水灵灵的眼睛里满是好奇。虽是初次见面,大家却对这些小家伙生出几分怯意。
“这些岩羊不会用角顶人,别怕。”马存新看出了大家的拘谨,一边宽慰,一边伸手抚摸岩羊,亲昵互动着。“这些岩羊从小被救助后,就由饲养员精心照料,跟人特别亲近。现在虽都已成年,但缺乏野外生存经验,只能常驻在这里。”马存新解释。
院子左侧,一排坐北朝南的康复暖房专为野生动物而建。透过明亮的窗户大圣配资,能看到里面住着赤狐、白狐、荒漠猫、黑颈鹤、斑头雁等。
一只赤狐前爪搭在窗檐上,好奇地打量着外面;另一只赤狐和白狐则惬意地躺在地上打盹。另一侧房间里,一只荒漠猫远远站在笼舍旁,警惕地望着来往的人,另一只则躲在笼舍里,小心翼翼地探出头。最后一个房间里,黑颈鹤和斑头雁也并肩站在窗檐上,静静观察着四周。
“2023年7月,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仙米林场,我们救助了这两只赤狐,当时它们还在哺乳期,估计母亲在野外出了意外,没了依靠,它们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区,总翻垃圾箱找吃的。现在它们的体型比野外个体小很多,到了野外根本竞争不过同类,只能留在这儿了。”马存新指着赤狐说。
马存新又转向荒漠猫说:“这只也是在人类生活区被发现的。我们多次做捕食训练,可它主动性太差,没法自主捕食就留下了。它还有个兄弟,身体状况好,已经放归自然。”
穿过院子,马存新带着大家来到了房屋背后的大片草地,这里是救护繁育站的野化区。在这里,野生动物们重新学习捕猎、避险技能,工作人员则隐蔽观察,评估它们的野外适应力。“大自然才是它们真正的家。”马存新感慨道。
走在野化区的木栈道上,草食动物野化训练区里的一只藏原羚见马存新和同事走近,立刻热情地迎上来,从围栏里探出头,亲昵地蹭着他们的裤脚。“它是我们看着长大的,刚出生没多久就被救到这儿,从那么小喂到这么大。”马存新比划着,语气里满是疼爱,“我们的任务,就是让这些和种群走散或受伤的野生动物能及时得到救助。”
猛禽区里搭着铁棚,马存新指着里面介绍:“那两只秃鹫是2022年8月救回来的。站在杆子上的这只,专家做了全面体检,身体没问题,可野化训练时就是飞不起来。底下那只翅膀基部筋膜受伤,我们会诊后觉得手术风险太大,可能大出血,就没做,一直养着。旁边笼子里是雕鸮,救回来保住了命,但飞起来有异响,影响野外生存,不符合放归标准,就在这儿养老了。”
马存新说,救护时工作人员总会先考虑动物天性:“能现场处理完放归的,绝不耽误,让它们尽快回到熟悉的环境。动物天生爱自由,关
久了容易应激甚至自残。实在需要进一步治疗的,才根据种类和需求妥善安置。”
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自2022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,截至目前,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36种211头(只)大圣配资,包括兽类81头(只)、鸟类129只、两爬类1只。其中,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(荒漠猫、白唇鹿、黑颈鹤、秃鹫、藏野驴、猎隼、黑鹳、雪豹、草原雕、马麝),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(兔狲、藏原羚、岩羊、马鹿、雕鸮等)。目前,救护站已成功放归17种43头(只),仍收容管理21种52头(只)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